来源:中国艺术传播网  作者:张 雪

  左图 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开幕式剧目——《火光中的繁星》剧照 右图 二〇一六年版《马兰花》剧照

  儿童剧不是儿戏,排给孩子们看的一定是健康有营养的,要做得比动画片、游戏更有吸引力,才能吸引孩子们走进剧场。

  当了妈妈后,李萌在微信上加了几个“妈妈群”,从妈妈们的互相推荐中,李萌知道了儿童戏剧节的存在。赶在闭幕前,她带着3岁的儿子观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儿童剧。

  演出开始前,李萌对自己的定位是陪伴的角色——“儿童剧嘛,估计比较幼稚,大人陪好孩子就好。”没想到,戏剧开始后,李萌意外地投入到了剧情发展中,“这部剧关注了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二胎的家庭变化,演员们的表演生动有趣,而且很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李萌注意到,不仅是自己,很多家长都和孩子一起被剧情感染,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眉头微蹙。

  看完演出,李萌第一时间询问了儿子的感受,“他说下次还要来”。李萌说,沾了小朋友的光,自己在20多年后再次走进了儿童剧院,这次体验让她意识到,儿童剧变了:剧情有意思,剧目选择多,剧场条件好,最令她没想到的是,儿童剧“火”了。

  在暑假所有围绕孩子的消费中,儿童剧已经被很多家长列入了必选清单。

  旺季来临

  儿童剧的“火”,从演出市场安排上就可见一斑。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及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37天的时间里,共安排了57部戏剧191场演出以及丰富的活动,还在济南、成都等地设立了戏剧节分会场。国家大剧院也在这个暑假主办了“国际儿童戏剧季”,共有6台23场海内外精彩儿童剧目轮番上演。不只是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儿童剧演出同样令人目不暇接。

  暑假是儿童剧的旺季。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告诉记者,就全年来说,中国儿艺每年的演出多达600余场,这几年演出的数量、上座率都很不错,票房收入实现了逐年增加。“之前,我们国家只有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和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儿童戏剧节。现在,西安、武汉、成都、沈阳等地都开始举办儿童戏剧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儿童剧的关注。”

  和如今的火爆相对,儿童剧曾经历过一段低谷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导演钟浩打出租车,告诉司机自己要去中国儿艺,司机遗憾地对他说:“我小时候就看儿艺的《马兰花》,现在怎么看不到了?我想带我的孩子去看。”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当年中国儿艺一两年才能排一出新戏,一个角色甚至四五个人轮流演,“我们自己的演出填不满剧场,演出场地有时就出租给外面的演出团体”。尹晓东回忆,10年前,儿童剧的演出还比较困难,主要依靠学校包场,普通观众自费走入剧场观看的情况比较少。

  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尹晓东说,目前中国儿艺每年自创儿童剧保持在5部左右,周末到售票处排队购票的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观众。数据印证了这种变化,有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剧观众达到654万人次,这个数字甚至超过话剧观众人次。

  “中国儿艺每年大概有70场演出是完全免费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低票价公益演出,纯粹营业性的演出占比并不高。演出的票价一般为50元至180元,票价10年没动过。”尹晓东说,在这种情况下,这几年中国儿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催热市场

  市场行情的转变并非在一夕之间,需求的释放经历了逐渐累积的过程。李萌说,她开始关注儿童剧源于家长们的互相推荐。“我们不想孩子的空余时间只被动画片、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满,希望他们的生活尽量丰富,接受艺术熏陶,收获正能量的教育。”儿童剧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不错选择,“演出很多,而且价格相对便宜,在家庭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家庭收入水平的增长,直接推动儿童剧消费能力增强。

  尹晓东认为,儿童剧的红火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对孩子美育教育的重视。他印象中2014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北京市教委开始实施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引导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小学美育教育中。中国儿艺作为社会力量,与北京灯市口小学等“结成对子”,戏剧表演开始成为孩子们的课程,儿艺的舞台成为他们定期汇报演出的窗口。“能唱能跳能表演的戏剧教育,给孩子们的身心、仪表仪态带来很大变化。”尹晓东说,日常的接触拉近了孩子们与儿童剧的距离。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增强美育熏陶的内容。

  当然,儿童剧受到市场认可本质上离不开自身在创作上的改变和发展。“儿童剧不是儿戏,排给孩子们看的一定是健康有营养的,要做得比动画片、游戏更有吸引力,才能吸引孩子们走进剧场。”尹晓东说,从创作题材上,中国儿艺的思路不断打开,目前形成了三大方向,包括传统文化、外国经典和现实题材,“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找到和自己生活的联系,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和内容同样重要的是解决艺术呈现问题。“现在的孩子们很容易接触到酷炫场面,如果走进剧场,看到的还是很简陋的表达方式,艺术呈现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吸引他们。”尹晓东举了一个例子,《小飞侠彼得·潘》是目前深受小朋友喜爱的一部剧,剧中的人物需要在舞台上方飞行,关于如何完美呈现飞行状态曾有几次争议,“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手偶操作,但效果不好;最难的方式是通过高科技手段,打造三维空间,大家的顾虑是时间紧、任务重、成本高”。尹晓东最后拍板,为了艺术呈现效果,采取最难方式。最终,观众的反映证明尹晓东的决策是对的。“一部优秀儿童剧,一定要在内容上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在表达上追求精美的呈现。”

  待解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亿人,而全国国有儿童文艺院团不过20多家。这些院团的演出大都处于满负荷状态,每个院团每年演出超过300场。即便如此,相对于广大儿童的需求,儿童剧供给仍然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看到了儿童剧市场中的“商机”,开始投资儿童剧。在尹晓东看来,有更多人参与儿童剧创作本身是件好事,但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和芭蕾舞剧、歌剧等相比,儿童剧的门槛和成本都比较低,这导致一些没有能力的机构粗制滥造儿童剧。”他坚持认为,儿童剧的创作要坚守责任和良知,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唯利是图。

  “就儿童剧创作来说,要进一步打开创作思路。”尹晓东表示,市场中固然需要根据经典改编的儿童剧,但这不能成为唯一。通过近几年和国外院团的交流,他发现,国外院团普遍体量小,三五个人完成一出剧很常见;演出的场地也很小,条件所限反而促使他们想办法,在想象力、创造力上下足功夫。他认为,我们的儿童剧恰好需要在这方面突破。

  “儿童剧的演出要细化,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心智成长的需求。”尹晓东解释,对于孩子来说,两三岁的年龄差距在欣赏和理解儿童剧的水平上已经有明显差异,“4岁上幼儿园的孩子和6岁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感兴趣的点不一样”。由此,对作品进行“年龄分段”——哪些作品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看,从创作上更有针对性,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戏可看。“目前,我们表现青少年生活的剧比较缺少。”

  儿童剧的对外交流也是亟待补上的短板。“不同于京剧、杂技、芭蕾舞等表演,儿童剧受到语言、演出体量等问题的影响更大。”尹晓东说。2014年以前,中国儿艺的演出足迹甚至没有到过欧洲。“对外交流展示对儿童剧的发展来说是必要的,这需要我们在小剧场剧目上形成更多适应国外演出需要的优秀作品。”(张 雪 程曼诗)


·上一篇文章:北大决定补录已退档的2位河南考生
·下一篇文章:工信部:加大力度保障中小学在线教育渠道畅通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uxuexi.cn/news/edunews/19820112942FH66KIEI0738K1225K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