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向楠
本报记者 向楠《中国青年报》(2015年01月26日07版)
任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当前的人流低龄化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在谈论未婚青少年人流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将话题引向青少年性教育。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一线性教育工作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任苇。她从一名实践者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青年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量持续上升,低龄化问题尤为严重。许多人将这一问题归因于我国性教育的失败。对此,您怎么看?
任苇: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量的上升,只是性教育缺失的严重恶果之一,而非全部。要看到,不光是有人工流产经历的青少年,我们目前各个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几乎都没能接受到很好的性教育。
中国青年报:简单来说,您眼中的性教育是什么?
任苇:从“性”的结构看,左边是“竖心”,右边是“生”,说明“性”是“由心而生”的一股能量。这就决定了性教育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终其一生都需要进行的教育。
目前,性教育领域有十大经典问题:我是谁?(自我接纳教育);我接纳自己作为男性/女性的存在吗?(性别角色认同的教育);我与谁发生性行为?(性取向的教育);性行为会必然增加爱情的浓度吗?(性与爱的关系教育);性和吃饭睡觉一样,有了欲望就要立刻满足吗?(性观念、性态度的教育);虽然我具备了发生性行为的生理条件,但我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性观念的教育);如果我感觉和男/女友的关系不安全,我会增加性行为的频率吗?(性行为和性心理);如果熟人或长辈触摸我的私人部位,我该怎么办?(性骚扰和性侵犯的预防);我懂得一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吗?(安全性防护教育);我能够承担发生性行为之后的一系列结果吗?(性行为反思)。
中国青年报:您所说的目前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苇:有这样一组数字:我国每年1400万19岁以下女性的分娩中,绝大多数为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中,未婚女孩约占50%,最年轻只有12岁。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始,大学生因为比较普遍的婚前性行为及较少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而成为新增的艾滋病高危、易感和高发人群之一。我国每年新染艾滋病的人中,约一半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我的教学和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中,遇到过太多大学生甚至是海归留学生性教育缺失的案例。有一位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女硕士,因为崩漏(大出血)数月而致严重贫血前来咨询。我发现,出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直不采取安全的避孕措施,只依靠安全期避孕或者性行为后服用紧急避孕药的方式。由于她不知道紧急避孕药一年最多只能服用两次,且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措施,结果一年内服用了4次,导致大出血。可见,性教育的缺失并没有因为他们拥有高学历而改变。
中国青年报:我们当前的青少年性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任苇:直到现在,不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还认为,只要一提性教育,就是默许或者怂恿青少年发生性行为。他们认为,对于青少年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应该避而不谈,或者让青少年自我探寻和成长。
我不知道这样奇怪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从我的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我认识一名女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跟男友感情甚笃,直到大四毕业结婚。她是我目前调研中极少遇到的,跟男友恋爱时间长、感情好,却从未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分析其原因,我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父母(一个是妇产科医生,一个是心理医生)对她进行了非常正确、细致的性教育。可见,性教育是让青少年主动思考、自我决定是否发生性行为,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刺激了青少年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正确的性教育,不但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还改变了青少年的性态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了他们的性行为。
此外,在我们当前的性教育中,一些家长和老师放弃了性教育的主战场,导致青少年只能转而寻求其他途径,其中最快捷的就是网络。但众所周知,网络上有大量偏颇、误导甚至色情的内容。青少年以这样的信息作为性教育的主要来源,恰恰为以后的恶果埋下了伏笔。我至今记得一名学生说过的一句话——“大学男生的性教育都是经由成人电影完成的”。这能看出,在性教育问题上,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是多么缺位!
中国青年报:社会对性教育的认识不足,作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大学老师,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吧?
任苇:我曾与许多从事性教育的老师交流过,大家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压力。有很多好友劝我:“发学术论文时多发心理类的论文,性教育这类的就别发了,免得被人视为‘不务正业’。”这些都显示出,社会大众对性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
中国青年报:在性教育问题上,许多人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在性教育的具体操作层面,您有什么建议?
任苇:在加强性教育方面,需要做的太多太多。但有一点必须首先明确,那就是性教育的第一战场应该是家庭,而非学校或者社会。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比如成人在观看有情色内容的电影时,是愿意在电影院一群人一起看,还是愿意在家里等私密空间看?答案显然是后者。性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也是同样的逻辑。
所以说,在青少年的性教育上,家长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学校扮演的是助教的角色,社会承担着督导的角色。三者各司其职,互为补充。
(原标题:一些家长老师放弃了性教育主战场)
·上一篇文章:家长课堂: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早晨叫孩子起床掌握这几个攻略
·下一篇文章:疫情下开学之前学生家长需做哪些准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uxuexi.cn/news/jiatingjiaoyu/15127231125HA4G2EAF78ECH337C3DF.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余建祥 | |
余建祥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臧首成 | |
佚名 | |
栾英杰 | |
余建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