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佚名

  NO.4 模拟考试后:别忘了将短板补上

  老师们经常说,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数与高考分数有密切的关联。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考生就会灰心丧气,预测自己高考可能会失败。有的学生摸索出自己成绩的规律是好一次坏一次,而高考恰恰是考坏的那次,由此陷入恐慌。还有的学生干脆明确跟父母商量,我实在没信心,不行就复读吧。

  作为考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前的每一次月考。通过月考能够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复习思路的欠缺,改善复习策略,同时制订具有弹性的阶段性目标。人对压力的承受是有一定限度的,变压力为动力的精神是好的,但不能盲目地压迫自己,那样不但不会提高成绩,反而会挫败自信心。

  自1991年以来,无论我担任高三班主任、科任老师还是作为心理咨询师,见证了太多高考考生的成长。其实,高考前两三个月也是考生分数增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模之后,只要心态平和、学法得当、节奏科学,到高考时分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非难事。这个阶段要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时间投入,将短板补上。考生往往钟情于强势学科,而对弱势学科则充满排斥,这样弱势学科越来越弱,而强势学科涨幅则很有限。殊不知,弱势学科才是涨分“大户”,想想从70分提高到90分与从125分提高到135分相比,哪个收获更大?

  NO.5 自主复习阶段: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

  离高考还有半个月,考生面对成堆的书籍和试卷发出慨叹:“我总是无法完成复习计划,时间不够用呀。”“每天读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成绩不提高,我是不是很笨?”“班里的男生太刺激我了,高中6个学期,我觉得他们玩了5个学期,成绩却进步得飞快,我好像一直在后退”……

  这个时候,要记住科学的复习计划是成功的基础。有的考生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不顾实际的可操作性将每天安排得满满的,在执行中一旦无法按时完成,则会产生焦虑情绪。所以制订计划时要想到自己是人,不是读书的机器,计划宜粗不宜细。另外,复习的节奏也很关键,要做到梳理知识与做题热身相结合(家长学院:国内第一所父母学习成长的学校)。一味地做题,忽略回归教材整合知识,可能对高中阶段的知识没有整体的把握;而一味看教材而不做题,则缺乏临场感,做题效率不高,俗称“手生”。

  有的高考专家主张考生临考前三四天要全然放下,不念书了,放下包袱。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属于“消极休息”,导致考生高考时没有题感。我的建议是,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高考前一周,要保证做几套质量有保证的仿真题,保持应考状态。

  NO.6 优秀生瓶颈:主动加入学习同盟

  有过成绩优秀经历的考生,进入备考阶段出现情绪波动的几率要高于其他考生。这是因为,成绩优秀的考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强。学习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动机,他们将学习视为乐趣,收获自我成长的快感,这类考生情绪稳定;另一种是匮乏型动机,他们内心痛恨学习,将高考作为实现理想的阶梯,为了学习牺牲自己的爱好,如果无法在学习上得到补偿,就会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

  第二,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成绩好时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缺乏心理支持系统,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三,缺乏弹性思维。固执地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名牌大学,一旦无法达到就觉得天崩地裂,甚至会想,“趁着落败之前赶紧撤退吧!”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不成功的结局。

  第四,自尊心强,敏感多疑。这类学生在成绩好时曾瞧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误认为这是所有人的价值判断;成绩下降时,又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投射到同学身上,认为同学瞧不起自己,变得敏感多疑。

  其实优秀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强势学科作为“投资”,主动加入同学的学习同盟,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强势学科中的思考,同时虚心地向同学求教自己在弱势学科中遇到的问题。许多考生固执地认为只有进入名牌大学才能成就人生,事实上,进入名牌大学只会让你比周围人有更多的资源,但是如果你的情商低,无法将这些资源进行积极地归纳,内心产生的痛苦往往多于周围人。

  NO.7 中考之痛:父母要营造和谐的环境

  有的考生在中考时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这无疑在内心形成一个“痛点”,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没有引起重视,及时调节,进入高三出现考试焦虑的几率很高。他们会突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充满质疑,将自己的负性情绪全面唤起。

  尽管考试焦虑的症状都是相似的,但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却各有不同,比如父母关系、亲子互动、家族攀比、师生关系、学习方法、情绪管理等等,如果问题严重,父母可以找心理咨询师给孩子做心理疏导。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一旦确认孩子有考试焦虑,就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转而与孩子一起焦虑,“你考试时千万别焦虑呀”,“如果大脑一片空白了,就先放下笔静一静”……父母的这些言行强化了考试焦虑在孩子头脑中的记忆,使他们难以走出来。

  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要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考试、认识自己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恢复他们内心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审视自己,不要将成年人的一些消极观念和焦虑传递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给孩子的最好支持。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高考考前营养补充7大原则
·下一篇文章:新冠肺炎疫情2020延迟开学不是延时学习,停课不是用来休息是用来反超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uxuexi.cn/news/gaozhong/1352901048A67F8KFG2BGD1986CCH8.htm